学会倾听,改变插话的坏毛病

学会倾听,改变插话的坏毛病

在日常的人际交流中,很多人都觉得说话是一门技术活,要说好话必须要掌握相应的技巧。而倾听几乎没有门槛,似乎没有技巧可言。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倾听技巧,导致我们在人际交流中屡屡吃亏现象却频频发生。

学会倾听,改变插话的坏毛病插图

热门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中有一期是实习生何运晨与李浩源针对一项劳动纠纷的案子与委托人进行交流与确认的过程。在委托人阐述事件经过的过程中,何运晨在听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次打断,没等委托人说完,他似乎就知道他想说什么,进而频繁地对委托人进行打断。

这其实就是倾听过程中常见的误区之一:在倾听过程中频繁插话。

回想我们过去与他人的交谈,这种现象其实也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身上,还未等说者进一步阐述,我们总觉得“我已经了解你要说什么了......”,进而对说者进行直接地打断,然后直接给出自己的结论。而当我们出现该行为时,其实我们已经产生了自以为是的幻觉,甚至落入了自我设置的陷阱。

这种行为造成的直接弊端就是我们不仅提高了说者有效表达的难度,更增加了自己获得对方讲述全貌的难度。与此同时,它还会使我们在谈话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进入排斥状态,因为拒绝接收新的信息,从而进入原地踏步甚至往后退的状态。

当然,不排斥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所有信息就只能处于接收以及接受的状态。我们可以接收,但是不等于就是接受。对于说者描述的事实或看法,我们可以提出质疑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这样的行为应该在说者把话讲完之后再发生。

只要在以后的谈话中,我们能够有有一两次真正忍住自己插话或打断欲望的经历,并进一步养成耐心等待到最后再发出疑问的习惯。最后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听到最后一刻的时候,自己对讲述着论述内容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而自己的疑问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管是好还是坏。

学会倾听,改变插话的坏毛病插图1

既然在说者阐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插话或者应该尽量少插话,那么在漫长的谈话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可以以眼神或点头等感官动作等方式向说者传达其实我们真整个过程都在认真地听他讲述,从而给与说者相应的鼓励并激发说者进一步倾诉的欲望;

其次,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说者传达出来的信息进行记录以及思考,即说者所传达的事实其真实性如何?或者说者的这个看法的依据何在?从而为后续的提出疑问或总结提供基础。

最后,如果上述两步我们都做了并且脑力依然有余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说者后续要说的内容进行预测,这个做法有两个直观的好处是:一它能帮集中注意力在说者内容上,避免走神;二是当说者所说的内容与我们预期不一致时,我们对于超出我们预期的信息其实会更加关注,从而不至于遗漏原本没想到的信息。

 

相关推荐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检查时,医生说思虑过多,休息不好吧! 接过处方,我准备去拿药时,医生突然说了一句“放下吧”不要太劳累,精神上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